第177章 第一百五十四节 削藩(2)

  赵鼎的节奏确实很好,拿捏的恰到好处,刚好是李慢侯这个最大的藩镇头目能够接受的极限,在进一步,李慢侯就可能要反击。
  李慢侯能理解,但他知道林永等人不可能理解,心里会产生强烈的被卸磨杀驴的感觉,尽管他们本身也不是什么听话的好驴,问题是他们这些驴子都有很硬的蹄子。
  他们无法从李慢侯这里得到支持,无法跟李慢侯抱团,但他们自己一定会抱团。林永就是最好的旗子,以后恐怕江北藩镇,都将视林永马首是瞻,拧成一股绳跟朝廷斗。
  李慢侯派人去安抚林永,告诉他不用恐慌,朝廷不会动他们。只要他们不犯下大错,像田平那样弃地,就不会丢藩。并且告诉林永,还可以继续大胆的捞钱。
  林永他们捞钱的法子,除了私盐这种简单粗暴的老行业,大多数都是跟李慢侯学的,其中包括擅自开海。
  尤其是林永,通州开海之后,效益增长的比海州快的多。原因是这里的区位优势比海州好太多,用来形容上海优势的那些词汇,在通州都能找到,什么控扼长江咽喉,什么直面东海,这些优势通州的静海和海门都有。而且这个时代,通州一直比上海要繁华的多。
  其实上海之所以在近代能快速发展起来,并不是控扼长江咽喉这个优势,最直接的其实是因为上海的腹地经济很好,苏湖熟天下足,上海崛起的时候,恰好是苏湖已经形成发达的丝绸行业的时候。但在宋代之前,其实两淮地区经济更好,沃野千里,文化兴盛,通州的腹地比上海更好。
  现在的通州,有长江沟通上游,有运河贯通扬州、泰州等地,淮南的商品可以畅通无阻从这里出海,比偏僻的海州不知好了多少。开海比海州晚了一年,却很快就赶上了海州。李慢侯在海州一年能收三十万贯关税,而林永已经可以收到五十万贯。不但截留了大量南方前往海州的商船,连明州的商船都大量被吸引到通州。
  李慢侯并不怕通州的竞争导致他手里的财政收入下降,因为他有的是办法从通州的发展中分一杯羹,不提他那些随着通州稳定和发展,翻了几十倍都不止的地产。光是他控制江北金融体系这一点,就足以让他从任何江北地区经济发展中攫取利益。
  李慢侯的金融系统,是一点一滴逐步搭建起来的,每一步都走的很稳,他很重视信用,因此目前很稳定,细水长流。每年的收益已经到了三百万贯,明年肯定增加到四百万贯。
  一方面,他建立了从杭州到海州的一条金融汇兑渠道。从半官方的淮海公所发汇票,到地头兑付,汇水是客户和公所行商互相商量的结果,随市场浮动,目前一般收取百分之一的汇水,最高也不会超过百分之三。汇兑收益并不高,可是这会让大量商人使用这个系统,大量商业现金就进入了这个系统中流通,相当于一笔巨大的商业存款。有这笔钱后,就可以短期放贷。因此他在港口开展贴现业务。海贸是需要巨额资金转账的,有时候未必需要现金支付,仅仅是在买卖双方之间,架设一个担保体系。给双方巨额资金的买卖进行担保,账户里的钱划来划去,一进一出就是一笔生意。
  另一方面,李慢侯还不吃独食。淮海公所里找不到任何一个跟汇兑、放贷相关的商铺,而是一个个当地富商,个体经营,公所是一个纽带,是一个平台。当一个海州商人,打算汇一笔巨款去杭州的话,他会通过公所担保的一个海州人,手写一张标准票据,然后拿到杭州,从杭州另一个公所担保的杭州人手里领出这笔钱。过程中,这个海州人和杭州人很可能都不认识。但他们认有公所盖章的票据,公所起到了一种授信机构的功能。而且公所从中是不收费的。强牺 bxwx.co 读牺
  由于各地资金中转有差额,因此每年底会进行一个结算。很多人每年都可以收到一大笔钱,但因为每年年底结算才能拿到这笔收益,所以富商不太愿意将现金投入进去。但是那些公所认证的当地富人,并不需要投入大额现金,他们提供的只是一种担保,在每一笔票据背后,都有足够的资产抵押在公所,比如当地的地契,房契,当然也可以是现金。制大 制枭这候 bxwx.co 章汜
  有这些资产担保,并不会给公所带来任何风险,也不会挤占营业资金,因此许多拥有不动产的富商很愿意做这种生意,大量将自己家的资产抵押在公所里,进行这种汇兑业务。
  公所能得到什么好处?当然不是直接的利益。而是搭建起一种正规的信用通道,可以将不动产资本化,让不动产变成信用流动起来,一所海州的房子,可以作为担保,让一个杭州人取到急需的汇款,这就是现代金融的力量。一个现代金融体系初步建立起来后,作为他的创建者,李慢侯得到的好处当然是巨大的。
  一方面,大量商业流通资金进入这个通道,许多资金不会马上取走,就沉淀在了会所账户中。这是一笔可以临时挪用的款项,数量巨大,成本很低。于是李慢侯就可以从里面临时借款,利息很低,但都是走正规渠道,他可不敢挪用,否则信用就破产了。吸引商人的资金进入这个渠道并沉淀下来的信用,却不是李慢侯自己的,而是无数各地的土豪和富人的资产,他等于将大量富人的信用,裹挟到了一个系统中,这个系统的信用就是刚性的,刚过了南宋政府。
  本章尚未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