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9 变故陡生

  人生此世,各有困苦。
  待到退出殿堂后,蔡谟整个人已经隐有虚脱,额头上冷汗风干又沁出。其他几名台辅们自然不会讥笑蔡谟仪态大失,因为这本就是他们共同的决议,因而这会儿一个个也都是心情沉重,或者说心有余悸。
  许多事情,可以做,但是不可细论。就像他们此前以魏武所受旧礼而暗讥沈维周,沈维周根本无从招架,不作争论,只能蛮横应之。
  他们今次想要将皇帝并皇太后一并卷入进来,其实道理相似,无论有多少不得已的苦衷,但各自清楚这只是掩耳盗铃的自我安慰。现在这一层遮羞布被皇帝一把扯下,便成了一条不可再作涉足的绝路。
  “我先伴同侍中归署,东堂那里便有劳中书了。”
  蔡谟这一次是代众受过,众人自然也不能无视于他,因此在返回东堂途中,诸葛恢便对褚翜说道。褚翜闻言后便点点头,自率何充等人往东堂而去,总要给等待在那里的台臣们一个交代。
  返回官署良久,蔡谟只是垂首无语。皇帝对他的斥责,往小了说是他这个人一时糊涂,往大了说便是否定了他这个人的政治前途和存在意义。
  事到如今,晋祚之所以还能立足江东,便在于典礼,在于大义。他引诱皇帝为乱礼恶迹张目发声,这就是不折不扣的祸乱之音,直接动摇晋祚法统根本。
  “今次还是失于妄求,但幸在事发暗堂,侍中也不必深忧。”
  诸葛恢眼见蔡谟一副心若死灰状,便开口安慰他一声。他们这些在场人众,甚至包括皇帝和皇太后在内,是不可能将这种事情泄露于外的,所以蔡谟也不用太过担心身名俱毁。
  “言行污秽,我心自知,又何必复待人言!”
  蔡谟语调艰涩的长叹一声,心情更是说不出的复杂。人心之晦深,并不是说我并不是不知道我所为是不道德的,但我希望这个不道德的行为能够达成一个自以为道德的结果,可是代价付出了,结果却不如预期,那么这种行为的意义只剩下了不道德。
  这么说或许还有些晦涩,那就更实际的来说,就算眼下台辅们肯为了掩盖他们共同的肮脏而不谈此事,可日后呢?
  政治上从来没有永远的朋友,他们这些台辅也绝无可能一直保持着同呼吸、共命运的状态,在未来的某一天,为了避免这件事被旧事重提而消除隐患,他们很有可能反过头来一起将蔡谟置于死地,将黑锅结结实实按在他的头上。
  因为这件事的本质就是胁迫,胁迫皇帝与他们站在一起,以此来威胁沈维周,让他不敢以武力发难,并且在道义上落在完全的下风。本质上,他们才是想做挟天子的那一方!
  听到蔡谟这么说,诸葛恢一时间也是无言以对。他们这些台辅们之所以能够集合在一起,最主要还是因为面对沈氏内外俱重这种共同压力,姑且可以称作一个反沈联盟。
  但就算是联合在一起,其实也存在一个孰轻孰重的问题。蔡谟因为一句话而令自身处境和前景变得不妙,让合谋变成一个人的过错,看起来是有些损失惨重。但他的使命就是要说这一句话,并且需要承担相应风险。
  为什么?因为他筹码不够。
  在这场合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乃是中书令褚翜,一方面中书执掌诏命,褚翜才是最正式的台辅。另一方面是褚翜最有可能与沈氏达成妥协,因为沈维周也需要借助一部分豫州乡人影响,才能稳定住中原形势。
  换言之,褚翜本身便掌于诏命,又不必与沈氏拼到你死我活。若是他们两方能够达成联合,中兴之初执掌朝局的青徐侨门便可以被直接踢出局外,根本无损于大局。
  原本青徐侨门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徐州方镇。可问题是他们谋求徐州的想法遭到打击,已经变得不可能。
  所以在这场博弈中,青徐侨门是最弱势一方。他们必须要放低姿态,承担更多的责任,才能让褚翜等豫州人家选择与他们合作。
  而在青徐侨门内,诸葛恢本身在位,又是姻亲之后,自然拥有更多依仗。将话题挑明这种带着一定危险的任务,如果你蔡谟不担当,我们又何必拉你入局?你没有筹码,那就需要负担更大的风险,这就是政治中的残酷性。
  不要说蔡谟,就连代表琅琊王氏的王允之,就算是他制定出的这个计划,想要说动台辅执行,也必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王允之之所以能够参与进来,就是因为他主动提议将北军这个如今畿内琅琊王氏唯一还算有些影响力的势力摆在最前线,可以说是注定要牺牲的位置。但就算是这样,琅琊王氏也只能隐在后方,不可能获得一个正式登上台面的机会!
  所以,诸葛恢起先还在安慰蔡谟,但是见到蔡谟仍是一副悔不当初的样子,他也渐渐失去了耐心,不再说什么,就这么冷着脸与蔡谟相对而坐。沈氏大患于前,各方都需尽力,想要无付出而有所得,做梦吧!
  无论何种强度和形式的博弈,你可以不参与,但若是输不起,那就要让人看不起了!
  这个道理,蔡谟不是不懂,可是现在事情还看不到成功可能,他巨大代价已经付出。别的不说,单单卫崇当时在场,将情形与沈充稍作描述,下一步他就是沈氏派系主攻的方向,最起码都要退出台城一段时间以避风头。至于来日能不能回得来,那还要看别人心情。
  房间中气氛就这么沉默着,一直过了大半个时辰,褚翜与何充才又一起行入。只是这两人脸色都不甚好看,可见刚才在东堂肯定又有一番纷争。
  事实也的确如此,当褚翜在东堂内将事情缘由稍作交代,顿时便是群情哗然。但绝大多数人所关注的重点,便是台内怎么能发生如此纰漏,使得梁公如此社稷柱石报怨而走?说到底,他们最担心的便是梁公到底会不会真的发兵勤王清君侧!
  这正是台辅们最担心的情况,许多是非得失,他们自己能够衡量得很清楚。但是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们没有兵,就算有什么主张,得不到武力的保障,都只能流于空言,自然不能震慑众情。
  如果他们能够得到皇帝和皇太后的全力支持,还可以通过大义、通过道理,最起码稳定住中枢的局面,得以一致对外。
  “目下群臣,大多慑于沈氏凶威众势,反而疏忽与忠义礼法。世风颓败至斯,岂是边事孤振能挽!”
  褚翜讲到这里,言中多有愤慨。群臣只担心江北强藩会不会挥兵于内,反而不在意沈维周究竟是否权奸。
  褚翜等人在东堂呆的这段时间里,群臣叫嚣最响便是要严厉彻查此事,最快给梁公一个满意答复,绝不可以让梁公负气出走,继而挥军反攻江东。
  这种论调,还算是客气的。更有甚者就差指着褚翜等人鼻子喝骂昏聩无能,逼反方伯,较之早年的故中书庾亮还要为祸更大!
  这些人真的就心向沈氏吗?他们只是担心江东再惹兵祸罢了,而且如今的梁公沈维周,声势较之早年的苏峻与祖约又强大何止数倍!
  所以现在,褚翜等一众台辅们是承受着上下夹攻,外带沈维周那里庞大的不确定性。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听完褚翜讲述此前东堂情景,诸葛恢也是忍不住皱起了眉头,而蔡谟脸色则变得更加黯淡。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其实并不能说台辅们失算了。最起码沈维周明确的喊出了清君侧,其挥兵向内的态度已经显露无遗,就算现在不发动,及后必有一日会成为现实。
  从这方面而言,江北强藩的威胁已经成了实实在在摆在面前的危机,可以说是从上到下都已经意识到这一点。
  可问题是,现在屠刀就架在脖子上,再去讨论其人忠奸与否已经没有意义,关键是该如何应付过眼下的难关。最起码要哄得对方先将屠刀撤回,再来痛骂其人权奸祸国。
  可是,如此一来便意味着台中要因此付出庞大代价,使得原本就存在的劣势变得更加明显。而这是台辅们所不能忍受的,因为他们此举就是要利用有限的时间获取到最起码能够隔江稍作对峙的能力,换言之就是要将建康城的局面彻底掌控住。真到兵戎相见那一天,就算不能最终获胜,也要利用手中所掌握的筹码获得谈判的资格。
  “唯今之计,唯有固守暂作拖延。沈维周因于微末小事而归都,可以想见北事必然不能得于从容,而且他也不可能全无所得便撤回淮南。只要能够捱过群情汹涌,拖得一刻便能有一刻所得!”
  这会儿褚翜态度变得坚决起来,此前他或还有些许从容,但是随着双方彻底翻脸,沈家首先要对付的便是他。而且此刻台内群臣抨击,也主要集中于他执政无能,他已经没有了退路。
  诸葛恢等人闻言后,也都是默然点头。江东纷争久拖不决,说到底还是对沈维周更加不利,他们的确承受着皇帝、皇太后并台内群臣的攻讦压力,沈维周何尝不是还要承受边事的侵扰。
  眼下双方互作僵持,最起码也要探明对方的底线,然后就是看谁更加拖不起。
  可是,事情发展又怎么可能尽如人意呢。台辅们决定继续咬牙坚持后便各自散去,可是仅仅只是过了一个晚上,到了第二天的上午,变故再次发生。
  此前被夺职监禁牢舍中的北军中候赵胤,突然自杀身亡!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