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六章 攻心为上(四)
“子经兄既是决意慷慨赴死,断头酒可饮乎?”
牵招这等大刺刺的无礼姿态一出,帐中随侍文武无不为之勃然色变,就连庞统这等智者都不免眉头微皱,倒是公孙明却是浑然不放在心上,笑呵呵地便调侃了牵招一句道。
“……”公孙明这等言语一出,牵招的眼神不由地便定住了,没旁的,这画风明显不对啊,接下来不该是公孙明苦苦劝降,自己抵死不从,怒叱公孙明狼子野心,然后引刀成一快,以全万古忠义之明么?如此激荡
人心、传扬千古的绝唱怎么就被公孙明演成了幕滑稽戏了,当即便令牵招哭笑不得之余,竟是不知该说啥才是了的。
“不饮?也对,子经兄活着时就糊涂,若是酒后赴死,那就是死也糊涂,这等人生着实未免太过可悲了些,倘若青史上再记上一笔,呵,子经兄可就真成千古糊涂之榜样了。”
公孙明根本没管牵招是怎个表情,自顾自地便又往下扯了一通,愣是硬将“糊涂人”的大帽子往牵招的头上扣。
“尔这厮休要血口喷人,某与尔道不同不相为谋,要杀就杀,如此辱某清誉,非君子所应为之事!”
牵招不怕死,但消能在青史上搏得个忠义之美名,死又何妨,可却断然不能接受公孙明这等侮辱性十足的“盖棺定论”,当即便愤然拍案而起了。
“辱你清誉?子经兄何出此言,某所说的难道不是事实么?”
饶是牵招都已是怒不可遏了,可公孙明倒好,居然一摊手,满脸惊诧不解状地又刺了牵招一把。
“你、你……”人活一世,所求者,无外乎名利尔,于牵招而论,利,非其所欲,但求名而已,可眼下明明可以成就万古清名的大戏,却愣是被公孙明胡搅蛮缠成了场不堪入目之闹剧,牵招实在是被气得个不行,口角抽
搐之下,竟是再度语塞了去。
“某说错了么?嘿,尔向以儒家子弟自居,然,对儒家之大义却是一知半解,盲人摸象,自以为是,殊不知诸般行为端的可笑至极!”
没等牵招哆嗦出个所以然来,公孙明的脸色陡然便是一肃,毫不容情地便给牵招下了个要命至极的批语。
“请指教!”牵招往昔行事一向以儒门准则约束自己,不贪不腐,尽忠职守,对上尊崇,对下宽厚,被时人视为君子之楷模,他自己也素来以此为傲,可眼下居然被公孙明批为半吊子儒家子弟,这叫牵招如何能忍,怒
极之下,反倒是就此冷静了下来,但见其面色肃然地冲着公孙明便是一躬,反过来挤兑了公孙明一把。“圣人多语录,然,在某看来,核心不过一条尔——齐家治国平天下,除此外,皆个人操守而已,于大义而论,只是小节罢了,子经兄向以君子自守,于小节上倒是无亏,然,大义上却是糊涂至极,早年投
效袁绍,还可用其四世三公之出身,有平天下之望来解释,可如今袁尚不过顽劣之姿而已,割据尚且不能,更遑论一统破碎之河山了,子经兄却居然欲尽忠于其,岂不是守小节而忘大义么?”公孙明对儒家思想并不排斥,可也绝非全盘接受,一向是只取其有用之精粹,至于不合用之处么,他向来是不加理会的,然则就儒家经典的精熟而论,有着过人的记忆力以及前世的阅历在,真要谈起儒门
大义来,时人中怕是少有能与其相抗者。
“呵,如此说来,阁下莫非欲取汉而代之么?”
尽管被公孙明所言打击得满头是包,可牵招却不肯就此服软了去,梗着脖子便反问出了个敏感至极的问题来。“天下大势向来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自中平以来,天下纷乱已久,各地割据自守,群雄纷起,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百姓无不期盼一统,此大势也,无人可阻,至于说到汉室,如今不过曹贼手中之傀儡
尔,早已失了天命,群雄逐鹿,各凭本事,某虽不才,也属逐鹿者之一尔,何言代之不代之的。”汉家五百年江山坐将下来,在普通百姓心目中,汉庭依旧是正统,诸如刘表、孙权、曹操之流,纵使有心取而代之,却都是只敢想不敢说,怕的便是失了大义与民心,可对于公孙明来说,他却是无此顾虑
,概因他治下之地所行的诸法与汉家律法本就不同,更贴近以民为本之思想,加之又无世家之困扰,所凝聚出的民心之稳固远在其余诸雄之上,自是无惧于民心沸反之事发生。
“阁下妄言天命,就不怕天下人共讨么?”
牵招万万没想到公孙明居然敢冒天下之大不讳,公然言称不尊汉室,一时间竟然被震得个七晕八素,脸色时红时白地变幻了好一阵子之后,这才惊诧不已地往下追问了一句道。“何为天命?无非是顺民者昌、逆民意者亡罢了,但能利万民者,即天命之所向,至于说到天下群雄,于某看来,堪称对手者罕矣,插标卖首者居多,敢逆民意而动者,皆自取灭亡之徒而已,某又有何惧哉
。”公孙明之所以肯花时间与牵招一席谈,爱惜其才仅仅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罢了,实际上,在公孙明看来,牵招的死活以及降与不降,都无甚大不了的,但消不让其带着大义名节去死,那就足够了——天下一统可不是说说就能成的事儿,若是不能占据道德的至高点,将来在平天下之际,少不得会遇到无数似牵招这等为求身后名而拼死愚忠之辈,势必给幽州军造成无数的麻烦,而今有了目下这么番谈话
,虽说不能完全避免那些愚忠者之出现,却足可在舆论上先抢占了制高点,而这,对于有志于天下的公孙明来说,无疑是好事一桩来着。
“某、某……罢了,罢了,某只求一死,还请将军成全。”牵招词穷理亏之下,竟是不知该从何角度来驳斥公孙明的言论,心灰意冷之下,只能是颓唐地跌坐了下来,呢喃着自请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