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5.第455章 奖金

  蔡教授走了以后,黄茂、涂宪等人还围着试验台转圈圈呢。
  实验狗们更是不堪,两眼放光的出着神,一个个幻想着自己的未来。
  白花花……不,蓝茫茫的大团结,整整齐齐的堆起来,却暗示着它们是杨锐可以随意使用的资金。
  它们就像是婚礼蛋糕一样,有点任人宰割的样子。
  对普通人来说,这简直是难以想象。
  现如今,那些从广州倒腾衣服的,从俄罗斯倒腾皮草轻工品的,身价数十万元的不在少数,但普通人甚至没有听说过这种事。
  对于城市里生活的人们来说,他们朋友圈中的富裕者甚至不一定能达到万元户的标准。
  而国家媒体也还在用万元户来形容先富起来的一批人。
  然而,眼前的大团结,已经是55家万元户的全部资产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呀……”汪颖暗自念叨了两句,将涌上心头的纷繁心思给压了下去。
  黄茂和涂宪等人亦是如此。
  这笔钱与他们无关。
  实验室是一个上下级分明的世界,虽然大家都在努力的工作,但荣誉往往属于个人,利益往往也属于个人。
  更多的时候,人们听到的都是玻尔,而非玻尔实验室,以及实验室里的群众。
  就国内目前的潜规则来说,正常的科研经费,被实验室负责人或实验室主管拿走一些实属正常,相对来说,年轻而有追求的科研员,会留下多一些,但不拿是不可能的……
  这其实也与国内的科研机制有关。经过前几年的改革,科研机构的日常经费被消减殆尽,不光是科研人员的工资奖金等福利待遇被消减了,最重要的是没有了日常的维护费用。
  早十几年的时候,科研机构维护仪器,购买仪器,甚至维护大楼,建设实验室、办公室的经费,都是有政府全资负责的。除此以外,植树造林,搞盆栽,弄园林,雇佣专门的清洁工人,或者搞家属楼,弄浴池,也都可以向上面申请,然后等经费来,一家普通规模的研究所一年下来,这方面的开支总要一两百万元。
  但进入80年代以后,这些经费基本不在政府的列支中了。
  然而,设备依然是需要维护的,大楼依然是需要修缮的,卫生依旧是需要打扫的,没有商品房的时代,家属楼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开支,就全部要从研究经费中开支了。
  一些纯粹的研究机构,甚至明确下发文件,要求研究员上缴20%乃至更多的研究经费给科研所,从而维持科研院所的日常运作。
  这是中国科学界两极分化的开端。
  从这一时期开始,项目和经费渐渐的变成了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生命线。
  有项目的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才能拿到经费,才有开支的本钱,没有项目的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那就慢慢等死吧。
  对国家来说,这些无法凭本事拿到项目和经费的科研院所,活不下来就拆分合并,到80年代末,连兵器部都给裁撤了,死掉的科研院所更是不计其数。
  正因为如此,80年代的科研大牛才会天不怕地不怕,想骂领导骂领导,想拍桌子拍桌子,因为院所的领导等于是他们养着的,能独立申请到经费的大牛,人在经费在,等于是院所的爷,他们不爽了,带着经费跳槽,全中国尽可取得,而人才流失的院所被裁撤了,领导也好不到哪里去。
  北大这样的大专院校相比纯粹的科研院所要好不少,抽取的科研经费比例也很低,不过,到了唐集中这样的水平,他的实验室虽然号称独立,也免不了要提供一些经费购买公共仪器等等。
  总的来说,就是科研人员不愿意将科研经费全部用于科研,国家也默许科研人员将科研经费挪作他用。
  这种粗放式的管理持续了多年,日后自然是管的越来越严了,但在80年代,几乎就像是薪水报酬一样平常。
  王晓芸见杨锐不说话,帮忙出主意道:“咱们是不是该买个保险柜了?”
  杨锐一晃脑袋,醒过来似的:“买保险柜做什么,存到银行去好了,蔡教授也是,带好几个人来送钱,不如给我一个存折。”
  “钱存到银行,以后每次用都要去取,留下记录不说,支取的数额也就被记录下来了。”黄茂很清楚其中的道道,顺便给杨锐做了解说。
  杨锐恍然,缓缓点头道:“这么说,咱们得把财务室给弄起来了。买个保险箱,不会反而遭贼吧。”
  “放心吧,人家首钢一次发薪水上千万,也没见被偷过。”王晓芸语气笃定。
  王晓芸的老公涂宪不好意思了,道:“首钢是好几万人的大工厂,人家是有一个民兵师的,和我们实验室不一样,咱们实验室晚上都没人看着。”
  “民兵师又不是天天在会计室外面守着。”
  “人家的厂区比我们学校还大,里面都是认识的人,外面的人进都进不去,还偷什么呀。”
  “德国比首钢大吧,加里森敢死队还不是想进就进,想出就出。”王晓芸拿电视剧里的形象来举例,顿时让老公无言以对。
  杨锐算是听明白了,颔首道:“再请两名保安吧,就是看门的,我和华锐公司说,让他们来招人。”
  “可以吗?”黄茂问。
  “没问题,我让他们找几个靠谱的,最好是家室清白的小伙子,华锐是香港公司,吸引力强一点。”
  黄茂听他的语气肯定,反而放下心来。实验室诸人都猜测杨锐和华锐公司有特殊关系,现在看来,杨锐或许真的有这种令人安心的本事。
  四大包的钞票,也不能就这么放在实验室里,杨锐想了想,还是先打电话给李章镇,让他找车来拉。
  一会儿,李章镇随着一辆旧上海车过来,将钱收了过去,记条子的时候,杨锐少写了两千块钱,拿了回来。
  回到实验室里,正在聊天的黄茂等人自然而然的停了下来。
  今天以前,虽然杨锐表现出了相当难得的学术能力,但年长于他的黄茂、涂宪等人,最多也就是佩服的态度,难有尊敬的意态。
  蔡教授送来的55万元,却直观的体现了杨锐的价值与力量。
  连项目都不用申请,就能给实验室拉来60万元的资金,这样的实验室负责人,永远是研究员们最喜欢的。
  杨锐做研究生的时候,也希望自己能进入这样的实验室:能********的做实验,最好是有价值的方向和有价值的实验,实验仪器和材料充足,有较高的容错率,最后,能有高一点的补贴……
  他当年没有进入这样的实验室,如今也只能期望自己的实验室如此。
  从兜里掏出拿回来的两千元,杨锐将之分成两部分,道:“大家在华锐实验室工作了这么长时间,我也没有发过补贴,现在经费充足,就先发一笔吧。”
  实验狗尽管像是土狗儿似的,给点吃的就能养活,但也要有点吃的才行。杨锐做实验狗的时候,研究生每个月能拿400或600元的补贴,博士生开始是800元,后来增加到了1200元。
  一些30多岁的博士生结了婚,还是拿1200元的补贴,每周工作70个小时以上,若是家庭条件不好的话,实在是有如噩梦般的环境。
  唯一能有额外收入的,就是论文发表,或者项目完成的奖金。
  杨锐延续了这种习惯。他指了指左手边的1000元,对黄茂道:“这些给你们分。”
  他说的是黄茂、涂宪、魏振学和王晓芸等人。
  剩下的1000元,杨锐拆出来500交给汪颖道:“做实验助手的学生分这些,平均分配吧,这次不按照年资之类的排序了。”
  平均分配是80年代人很适应的分配方式,不过,一次敢分1500块钱的实验室可不多。
  事实上,拿着实验经费做实验福利的实验室很多,但分现金还是相当谨慎的。
  黄茂不由道:“我们在学校是有工资的,不该拿这么多……”
  “一篇cell的文章,还不值得发次奖金?”杨锐笑着把钱给分了,又将剩下的500块给王晓芸道:“这些放在实验室里,平时吃点东西,买点东西,都从这里支出。”
  200多元等于是两个月的工资,汪颖等实验狗也能分到100多元,大家虽然有点不好意思,但最终还是很高兴的把钱揣进了兜里。
  气氛也变的更热烈了。
  杨锐的心情也不错。蔡教授的态度,特别是他带来的资助,证明自己是标准的北大嫡系了。
  这是极好的消息,尤其在80年代的中国。
  作为中国顶级大学中的一员,北大在学术界的地位不言而喻,北大嫡系也就可以更自由一些。
  同样是实验室负责人,来自地方院校的先生就要收敛许多,而北大清华的嫡系往往就不用考虑那么多了。
  所谓近亲繁殖,所谓学阀,通常也来自于此。
  杨锐还远远称不上阀或霸,不过,发点奖金之类的事情,他已经不太需要担心了。
  现在而言,完成小改是主要工作,寻找泡温泉的团队成员,则是首要工作。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