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章 剿饷

  崇祯十三年六月底,皇上下发圣旨,加收剿饷。
  郑勋睿看着桌上的敕书,想起明末三饷,明末三饷为辽饷、剿饷和练饷。
  辽饷自万历四十六年就开始征收,名义上是为了辽东的战斗支出,平均每亩地加征九厘,崇祯四年的时候,又提高到每亩地一分二厘,每年可以多征收农业赋税六百六十七万两。
  皇上下旨开始征收剿饷,就是对付流寇的,每亩地增加五厘,全年可征收两百八十万两。
  至于说练饷,因为郑勋睿的穿越,迄今尚未开始征收。
  郑勋睿明白,这肯定是杨嗣昌的意思,十面埋伏、四正六隅的战役,需要大量的钱粮,朝廷拿不出来那么多的钱粮,于是负担就转移到百姓的身上去了。
  严格说起来,明朝的农业赋税,并不是特别重的,与之后的清朝比较起来,不算是特别多,且大明的官吏一直都呼吁朝廷不应该与民争利,必须要藏富于民,更因为明太祖朱元璋知道农民的辛苦,故而赋税定的不高。各级的官府若是严格按照赋税之要求征收,绝大部分的农户是能够承受的。
  可惜实际情况绝非如此。
  崇祯年间大规模的灾荒,已经将百姓逼到了绝路之上,很多地方赤地千里,就算是朝廷免去这些地方百姓的赋税,百姓都是活不下去的,故而增加剿饷,等同于饮鸩止渴。
  其次就是人祸,朝廷决定征收剿饷,每亩地增加的赋税是五厘,可到下面实际操作的时候,就会变成一分左右,地方官吏可以从中大肆贪污,甚至出现了有些地方已经征收起来了剿饷,却言当地百姓困苦,无法征收剿饷。
  大明的农业赋税的确不高,但苛捐杂税高的出奇,因为流寇的骚扰,也因为后金鞑子的侵袭,各地官府想方设法的以练兵或者加强防御的名义征收苛捐杂税,而这些苛捐杂税的数量,往往是赋税的数倍以上,这就让老百姓无法承受了。
  农户本就无法承受苛捐杂税,土地的兼并让他们的负担更加的沉重,大明有功名的读书人,可以少缴纳甚至是不缴纳农业赋税,进士、举人和生员,分别按照朝廷的规定,可以免去多少田亩的农业赋税,正德年间之后,士大夫阶层基本不缴纳农业赋税,这是朝廷优待读书人的举措,可惜这样的举措,被士大夫充分利用起来,他们开始大规模的兼并土地,农户因为无法承担沉重的苛捐杂税,心甘情愿将土地卖给士大夫和商贾。
  赋税的总额是不会变化的,也就是说官府需要征收到的粮食和银两数目不变化,并不因为土地的兼并减少,于是那些耕种土地的农户,就要承担土地兼并的恶果,他们的赋税一路增加,甚至超过田亩收入的六成,如此的情况之下,农户当然没有活路了。
  剿饷的征收,将是新一轮灾难的开始。
  南直隶也需要承担一定数额的剿饷,只不过这一次征收的剿饷,需要全部上缴到朝廷,南直隶不能够扣留,因为这笔剿饷是专门用于剿灭流寇的。
  徐望华看着郑勋睿开口了。
  “大人,这肯定是内阁杨大人提出来的建议,加征剿饷,北方剿灭流寇的钱粮就出来了,正是秋收的季节,想必朝廷能够征收到剿饷。”
  “徐先生,你说的不错,这应该是杨嗣昌提出来的建议,皇上的圣旨倒也客气,说是让百姓忍受一年,吃一年的苦,想的太简单了,既然赋税增加了,怎么可能一年之后就不征收了,皇上真的以为一年时间能够彻底剿灭流寇吗。”
  “属下也觉得是如此,不说北方,就说南方各地,百姓的负担已经无法承受,杭州、湖州和嘉兴的洪门禀报,当地百姓的苛捐杂税名目繁多,数不胜数,百姓甚至不知道缴纳的是什么赋税,当地官府也不解释,就是一味强行的收取。”
  “不错,这样的情形已经存在好多年了,当初北方的百姓大规模的造反,就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朝廷拿不出来钱粮剿灭流寇,就增加百姓的负担,这样下去,能够剿灭流寇才是怪事了。”
  “大人说的是,百姓被逼得走投无路,还不是要加入到流寇的队伍之中,这样至少能够暂时的活下来,总比等死的好。”
  两人的话语尚未说完,户部尚书罗昌洛进来了。
  “大人,朝廷敕书要求南直隶一共要上缴剿饷一百零七万两。”
  郑勋睿愣了一下,看着罗昌洛,没有明白过来,剿饷是在大明各地征收的,按照正常的计算,南直隶包括淮北等地,应该承担的剿饷大约为三十多万两白银,这剿饷的征收,可不是看地方是不是富庶,而是按照田亩的多少来征收的。
  看见郑勋睿的神情,罗昌洛再次开口。
  “户部的敕书给出的解释,是北方的北直隶、山西、河南以及山东等地,都是遭受到大规模的灾荒,故而这些地方的剿饷,仅仅征收三成左右,欠下的剿饷,按照各地富庶之情况,进行摊牌,南直隶历来富庶,且粮食的产量高于北方,故而承担了一百零七万两的剿饷。”
  罗昌洛给出解释之后,郑勋睿的神色很不好看。
  “皇上这是为难南直隶,也就是为难我郑勋睿啊,给朝廷顶回去,苏州、松江、镇江、常州、应天府等地,都遭遇到大规模的水灾,救灾所用的前钱粮,朝廷没有拿出来一文,而且南直隶还承担了浙江湖州和嘉兴等地的救济,朝廷又不是不知道这些情况,真的以为我郑勋睿好说话吗,没有那么容易的事情。”
  徐望华看向了罗昌洛,做出了补充。
  “罗大人,户部可以列出来详细的开销,包括南直隶和浙江等地救济百姓的开销,以此要求朝廷解决钱粮的亏空,同时还要提到漕运,尽管南直隶遭遇如此大的灾荒,但漕粮依旧是源源不断的运送到北方去了,并没有耽误,将这些所有的开销全部算出来,在列举出来南直隶每年的赋税数目,两相比较,朝廷就明白其中意思了。”
  徐望华说完之后,郑勋睿也做了补充。
  “奏折的意思要明确,南直隶的确存在困难,不可能完成一百零七万的剿饷,若是必须要完成,那也可以,就用漕粮来抵扣,到年底的时候统一算账,但南直隶救济百姓的开销,必须要明确的告知朝廷,让他们自己去掂量。”
  罗昌洛点点头。
  “大人,只是南直隶究竟承担多少的剿饷。”
  郑勋睿稍稍思索了一下,很快开口。
  “就按照实际应该缴纳的剿饷承担,多的一钱银子都没有,朝廷征收剿饷,目的是剿灭流寇,这件事情我不能够反对,否则难以自圆其说,此次征收赋税的时候,南京的六部和都察院要下发文书,告诫南直隶各级官府,不准征收任何的苛捐杂税,若是想着在征收农业赋税的时候,随意的增派苛捐杂税,那就等着被严惩吧。”
  郑勋睿在淮北的时候,的确下了狠手,整治了不少随意增加苛捐杂税的官吏,甚至出现了被罢官和抄家的情况,但那样做实际上是自身吃亏,按照实际的赋税来征收,老百姓的负担的确减轻了,可官府能够收到的赋税也是大幅度减少,好在淮北征收了大量的商贸赋税,让减少的农业赋税微不足道了。
  洪门已经开始在南直隶大幅度的推开征收保护费的事宜,商贾不敢反对,只能够乖乖的缴纳,这一笔的收入,是农业赋税的几十倍,其实南直隶就算是不征收农业赋税,也足以能够维持了。
  当然这样的情况,也仅仅是南直隶、浙江以及沿海地方能够做到,这些地方的商贸异常发达,要是换到北方,那就没有办法维持了。
  罗昌洛离开屋子之后,徐望华面带忧虑开口了。
  “属下听大人的意思,下一步准备调整农业赋税,官民一体纳粮,属下明白大人的心思,可要推行官民一体纳粮,难度太大,朝廷有规定,凡是有功名之读书人,免去部分的赋税,南直隶等地若是强行征收,必定引发巨大的动荡。”
  “徐先生,朝廷也就是免去士大夫部分的赋税,三品以上官员致仕,可免去百亩耕地赋税,三品以下官员五十亩,进士三十亩,举人十五亩,生员五亩,可如今的情形,有功名之读书人和士大夫,根本就没有征收农业赋税,这根本说不通。”
  “可大明各地都是如此执行的,南直隶若是按照规矩开始征收,会不会引发反弹。”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什么负担都是老百姓来承担,老百姓不造反才怪了,从现在开始,南直隶所有的赋税都按照规矩来,免除所有额苛捐杂税,按照实际的数额征收赋税,地方官府需要开销的银两,一律由户部核算下拨,地方上若是继续征收苛捐杂税,那就按照我们在淮北的办法进行处理,一些贪墨百姓过分的官吏,不仅要关进大牢,还要抄家,我让他们子孙都穷下去,看看他们还敢不敢贪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