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内阁震动
崇祯十一年正月初八,北京,紫禁城。
春节的第一个早朝,在太和殿进行,京城六品以上的官员全部都要参加。
按照大明的规矩,腊月二十到正月二十是春假,官吏可以休沐一个月的时间,不过这项规定主要是针对地方官吏的,京官享受不到这等的待遇,从腊月二十休沐到正月初期,正月初八就开工了,不过虽然已经开始上朝,除非是内阁大臣、六部尚书以及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等高官,其余的官吏基本没有多少事情,一直到正月二十以后,才会集中精力办公。
这也预示着正月初八的早朝,形式的成份居多,此次的早朝,主要就是皇上给诸多的文武大臣提醒,告诫众人新的一年要好好做事情等等,早朝的时间也不会太长。
不过崇祯十一年的早朝,因为温体仁的一个建议,引发了震荡。
早朝的时候,皇上尚未开始讲话,温体仁就提出建议,兵部尚书杨嗣昌政绩突出、能力不凡,可进入内阁,承担重任。
内阁首辅举荐内阁大臣,这本不是什么稀奇事情,不过一般的举荐都是在私下里进行的,内阁首辅会找准时机,直接向皇上举荐,在早朝上直接举荐内阁大臣,这还是第一次。
皇上没有回应温体仁的建议,还是按照原来的安排,对文武大臣做出了要求。
皇上的这个态度,迅速引发了诸多文武大臣的议论。
不少人想到了原五省总督卢象升,卢象升是温体仁举荐的人才,接替郑勋睿出任五省总督,负责剿灭流寇的事宜,崇祯九年八月上任,十年十二月阵亡,出任五省总督一年多时间,还算是稳定了北方的局势,让流寇的势力没有扩展开来,可惜率领大军赶赴南阳府剿灭流寇的时候,过于自信,结果导致天雄军全军覆没,自己也阵亡了。
卢象升承担了兵败的所有责任,没有能够得到任何的册封。
当时就有人猜测,皇上可能不仅仅是对卢象升不满意,恐怕还对其他有些事情不满意。
到了如今,不少人体味出来其中道理了,原来皇上的确是对内阁首辅温体仁不满意了。
这种传闻迅速展开,温体仁担任内阁首辅六年的时间,可谓是权势赫赫,深得皇上的信任,想想皇上登基以来,前几任的内阁首辅,联合起来担任内阁首辅的时间,也比不上温体仁,由此可见温体仁的确是有本事的。
可高处不胜寒,内阁首辅权力很大,但也遭遇很多的猜忌,若是不能够很好的领会皇上的意图,不能够很好的让朝政运转,那是要承担完全责任的。
用人方面,是内阁首辅承担责任最多的地方,前任内阁首辅周延儒,就是因为在用人方面的视察,导致了登莱兵变,大明损失惨重,遭遇弹劾之后,周延儒被迫辞去内阁首辅之职。
此次卢象升的阵亡,按照道理来说,也应该是温体仁承担责任了。
于是有人做出了分析,认为温体仁怕是要遭遇到皇上的训斥,要为举荐卢象升的事宜承担责任了,说不定内阁首辅也做不成了。
司礼监。
秉笔太监王承恩以及司礼监太监、提督京营曹化淳正在厢房。
要说起两人的地位,曹化淳原来是远远高于王承恩的,不过皇上登基之后,王承恩的地位迅速提升,十年时间过去,王承恩已经成为太监之中的第一人,曹化淳、高起潜、王德化等司礼监太监,地位都比不上王承恩了。
“这内阁首辅温体仁的事情,还请王公公操心啊。”
“曹公公可不要这样说,咱家也是为了高公公的事宜,和你的目的是一样,哼,温体仁为了能够摆脱责任,将全部的罪责都怪到高公公的身上,甚至想着削弱司礼监的力量,掌控更多的权力,如此他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想的也太美了。”
曹化淳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
“王公公说的是,咱家也派遣了不少人调查,温体仁担任内阁首辅这么多年,结党营私,证据是确凿的,咱家已经掌握了温体仁的所有罪状,正月十五之后,就要承奏给皇上了。”
曹化淳说完,从怀里掏出一叠文书,递给了王承恩。
王承恩接过了文书,随意的翻看了一下,这类的文书他很是熟悉。
其实王承恩早就看不惯温体仁了,作为内阁首辅,温体仁应该是很好的处理与司礼监的关系的,不过温体仁依仗皇上的信任,根本不大在乎司礼监,就是面对他王承恩的时候,也是不咸不淡的,除开公务上面必须的接触,其余就没有什么来晚了。
太监的心理是很敏感的,就算是成为了司礼监秉笔太监的王承恩,同样有自卑的心理,毕竟他不是健全人,温体仁这样的态度,其实就是瞧不起太监。
朝廷之中文官与太监之间的对立,由来已久,文官普遍瞧不起太监,认为太监没有什么学识,完全依仗皇上的信任,胡作非为,特别是天启年间,太监魏忠贤与文官集团的尖锐对立,让这样的矛盾愈发的显露出来。
皇上登基之后,清理了魏忠贤,同时最大限度的限制了太监的权势,甚至连监军制度都取消了,充分的信任文官集团,可惜几年的时间过去,大明各处都是烽火不断,形势岌岌可危,文官集团的党争充斥朝政之中,这让皇上深感失望,于是重新开始信任宦官。
皇上开始信任宦官,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至少文官集团把持朝政的局势得到了一定的扭转,如此情况之下,太监的权势开始壮大起来了。
五省总督卢象升阵亡,监军高起潜感觉到形势不对,马上给王承恩、曹化淳等人写信了,这本来是非常秘密的事情,也不知道是不是疏忽,曹化淳居然不小心让温体仁知道了这件事情,于是温体仁马上揪住了这件事情,在皇上的面前弹劾高起潜和曹化淳,说是五省总督卢象升的阵亡,高起潜要承担主要的责任,而且高起潜勾结曹化淳,想着推卸责任。
温体仁做梦都想不到,皇上居然将弹劾的奏折给曹化淳看了。
吓得不轻的曹化淳,岂会善罢甘休,马上开始了反击,他派遣手下秘密调查温体仁,很快察觉到温体仁担任内阁首辅的时候,培植自身的力量。
其实这样的调查结论,也是强加的,试想一下,身为内阁首辅,若是没有几个能够信任的官员,那还怎么做事情。
仅仅凭着曹化淳个人的力量,想要搬动温体仁,可能性还是不大,故而曹化淳求助于王承恩,他很明白,只要王承恩愿意出手,温体仁就死定了。
果然,讨论卢象升的事宜的时候,皇上的态度变化了,一味的否定了卢象升的贡献,丝毫没有牵涉到监军高起潜。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温体仁的命运就已经决定了。
王承恩将文书放在了桌上,对着曹化淳开口了。
“曹公公,如此重大的事宜,可不能够耽误啊,皇上最为痛恨的就是结党营私了,温体仁身为内阁首辅,居然结党营私,这样下去,那还了得。”
曹化淳愣了一下,马上明白其中意思了。
“咱家马上整理这些文书,明日就密奏皇上。”
正月初十,京城还沉浸在春节的喜庆之中。
温体仁回到府邸,正在吃饭,正月初八的早朝之后,他就按照规矩上朝了,尽管一直到正月二十的时候,基本不存在早朝的,不过身为内阁首辅,还是要带头的。
太监到府邸来传旨,温体仁感觉到意外,最近好像没有什么大事情,虽说他已经察觉到皇上态度的变化,但上次早朝举荐杨嗣昌,从皇上的神情来看,还是满意的。
摆好了香堂之后,温体仁恭恭敬敬的接旨。
太监当众宣读圣旨,圣旨非常简单,免去温体仁内阁首辅、文渊阁大学士之职,责令其致仕,离开京城,回到老家去修养。
至于说为什么让温体仁致仕,圣旨上面没有说。
温体仁当即瘫软了,要不是太监的提醒,他甚至没有力气接圣旨了。
已经六十七的温体仁,算起来是老人了,以前靠着权力支撑的身体,这一刻迅速垮下来了,接了圣旨之后,温体仁独自呆在书房里面。
足足一天时间之后,温府的一名下人,怀揣信函,离开京城,朝着南直隶的方向而去。
正月十三,温体仁悄悄离开了京城。
进入内阁八年时间、担任内阁首辅六年的时间,可谓是权力显赫的温体仁,就这样默默的谢幕了,灰溜溜的离开了京城,甚至不能够留在京城养老。
温体仁的离开,在朝廷之中引发了很大的震动,这是很多人想不到的,事发过于的突然,先前几乎就没有出现预兆,不少人开始回味其中的道理,恐怕温体仁被免去内阁首辅的职务,绝非是牵连到卢象升的事情那么简单,背后还有其他的原因。
不过很长时间过去,温体仁为什么被免去内阁首辅职务的原因,一直都没有泄漏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