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我说的是事实,这样吧,你不是雇了律师吗?委托他们过来办理手续就好了,你就过来露一次脸,以后都不用麻烦你,怎样?”大家打交道有几年了,各自的脾性略清楚。
“不行,其他事都可以商量,唯独这事不行。”苏杏坚持,在对方吼起来之前抢先道,“我不是跟钱过不去,而是有苦衷……”吧啦吧啦。
就这样,时间不知不觉地溜走了……
又是金秋九月,庄稼成熟的季节,是村民们最为开心的日子。
苏宅门前那一块菜地,是她家那爷仨种来玩的。少华种的品种很多,每一垄地各有不同。有白菜,萝卜,西红柿是跑不了的,小菱特喜欢这种“小灯笼”要亲手摘来吃。
还有青瓜,小野的最爱,摘了在身上擦擦就开啃。
孩子爹并不阻拦,让他们充分体验农活的乐趣。
用他的话来讲,自己好歹是一名农场主,如果孩子们对种菜感兴趣,长大以后谁乐意的可以回意大利继承他的小农场,和那栋哥特式的传统建筑,还有城里那栋公寓。
他之前说的财产分配是真的,将来房产钱财等等全部归孩子。
而孩子妈只有他。
当然了,他是一个很有风度与气度的男人。
孩子妈日常的伙食费不用交,房租减半,水电费全免,还有其他各种优厚福利。比如陪散心,陪谈情甚至陪睡陪生娃啥的,很幸福是不是?
对这种男人她能说什么呢?
她从来不问他要零花钱,他也不像霸道总裁那样甩她一脸任刷的黑金卡,她全是花自己的。
虽然这样很独立,有自尊,但有点不是滋味。
因为她的朋友圈里凡是已婚妇人都是掌握家中经济大权的牛人,时不时晒一下自己男人的工资卡被牢牢攥在她手上,囊中羞涩想去鬼.混都找不着脸。
而可怜的她,还要定期向自己男人交房租。
这事被发现的话忒丢脸。
所以她很识相地从来不参与这种话题,因为那群妇女很能挖人隐私。尤其是工作室里的张姐和谢妙妙,一个是真八,一个是伪高冷,内心八。
咳,话题岔远了,说回宅前那块菜地。
周末的时候,爷仨一边玩一边把地里的菜全部收割。
一小部分留给家里,分一点给安德他们自己吃,剩下一车子的蔬菜瓜果送给昌叔。从财叔家借辆牛车拉的菜,三人到达昌叔家时,俩娃娃嘚瑟的绕着那辆板车一再向老人强调,这是他们亲手种亲手摘的。
老人笑眯眯地夸了他们一顿,然后请俩娃娃喝羊奶,吃山里摘的野葡萄和秋桃,再让孩子爹现场烤个小猪排。俩小是有良心的好孩子,回家的时候给娘亲打包一只烤鸡、一盅汤和一小桶羊奶。
还带走一大包肉骨头给小福小吉它们啃着玩,反正全家人都被考虑到了。
回家的乡路很少人了,爷仨挥着小鞭子赶着慢吞吞的牛车,迎着路灯的灯光往家赶。生怕财大爷家的牛伯伯寂寞,小菱小野在大黄牛的两边拍着小手,迈着小短腿,诵起娘亲新教的诗句: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静寂的乡道上,两把奶声奶气的清脆童声格外的清晰,传得格外悠远,与“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那种肃杀孤寂感极为相似。
那种意境很奇妙,柏少华跟在孩子们身后,目光沉静,心神微晃,仿佛回到初见孩子妈的那一刻,连心情都一样。
忽然有点明白她为嘛喜欢研究古文……
此刻,养生馆那边有位老人趁黑出来练喉。
他坐在田野边,手里拿着一把二胡却一动不动,侧耳倾听村尾那边传来的稚嫩孩童声。
“是那苏丫头的孩子吧?”老人淡淡地问。
他身边站着一个人,微笑道:“肯定是,村里只有她家讲究古文化,她的孩子也到了能吟诗的年纪。”小严家的还在襁褓中。
“那如丫头怎样了?”
“这俩丫头都是有福气的,如丫头也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把白大姐乐得见牙不见眼,天天在药房里跟前跟后。虽然秦小子被闲置,但一家子在京里好着呢!下次一起回来过年村里可就热闹啰!”
老人听罢笑了笑,待听不见那两把趣致可爱的童音,这才缓缓拉响二胡开始独奏独唱……
第417章
不知是否约好的,自从柏少华那天劝过之后,接下来就是林师兄劝她尽早做决定。要么重拾课本,要么到他的实验室帮忙也行,要么选其他,总之别在家里耽误青春。
大学那批资质比不上她的同学们大部分已进入社会,心怀大志的学生读研之后又去考博士,有的出国深造,有的毕业出来在报社工作混的还不错。
唯独她在家混日子,天天绕着男人孩子转。
每年的同学聚会她从不参与,很多人觉得她是不好意思面对大家。因为当年她最受重视,如今却……造化弄人啊!
当然,别人怎么想无所谓,苏杏看不见也听不见。
据林师兄说,谢妙妙明年开始去佟师兄的研究室工作,她要开始学文物修复。自从生了孩子之后,她在文老的工作室压力越来越大,跟不上大家的节奏。
林师兄说她这是心理作祟,先被一个已经离职的对手打击了。没错,这位离职的对手说的就是苏杏。而今年的九月份,工作室的另一位老板余叔给文老介绍了一位十七岁的小姑娘。
她对历史的了解不比苏杏差,而且对古人的文字与性格判断另有一番独特见解。年纪小,天赋高的学生一般都有些高傲,她也不例外,但比苏杏讨喜多了。
听说她小嘴忒甜,每天见了人总是笑眯眯地打招呼。她比苏杏聪明的地方在于,别人休想指派她干杂活,哪怕她笑眯眯地接下了,转身就有办法把它推掉。
大家夸她脑子比苏杏灵活,虽然骄傲了一些。
至于对文字的了解能否压苏杏一头暂时不得而知,因她没有实践过,将来自有时间证明。
见及此,谢妙妙对自己的能力死了心,在文老建议她学文物修复时,她一口答应下来。
有些事不是努力就能获得回报的,天赋很重要。
在文老看来,虽然谢比不过苏杏和眼前这位小徒弟,但能力不错。只要她肯下功夫,将来的成就不比她丈夫小佟差。见她同意,文老便向一位老专家推荐了她。
于是,谢妙妙的新目标定下来了。
反观苏杏,自从躲回乡下避世貌似一直在原地踏步,甚至沦落到靠写网文为生。当年师长们对她有多赞誉,今天就有多唏嘘,成为每年同学聚会的一则笑谈。
劝她的人有林师兄,有谢妙妙,还有工作室的其他人。他们说她孩子已经三岁,找个保姆在家看着就好,她不该再浪费时间浪费自己的天赋。
旁人的目光对苏杏来说不痛不痒,目前生活悠闲自在。
可是,舒心之余,想起师长们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她还是有点愧疚的,偶尔想起总会坐立难安。
“你要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别忘了你以前犯过的错,”婷玉听了她的困扰,便说,“你的毛病就是容易心软,这不忍心,那不好拒绝的,小心将来又后悔……”
两人在视频里说话很谨慎,从不触及敏感话题,譬如未来、末世之类。
婷玉出了月子之后,每天回自己的如医馆上班,带孩子。
她的药房不大,与霍小嫂子那间差远了。
基于她脾性古怪,耍大牌、耍无赖的病人她一概不接待,哪怕屡次被人投诉她始终坚持原则。因此大生意极少,小生意陆陆续续,附近的药店老板不会太眼红。
遇到求快的病人,她会介绍他们去药店买药。
跟在霍家人身边的这些年,她学的东西可不少,包括西医方面。当然,她不敢擅自推荐西药给大家吃,敢推荐的都是治疗常见小毛病的药。
曾经有一个耍大牌自以为是上帝的病人被她拒医,对方叫嚣要告她告到吊销行医资格证为止。
说她对病人没耐心,没有医德,不配行医,更不配称为医生。
不管她答不答应,反正那些街坊不答应。每次看见对方带媒体记者啥的出现在如医馆附近,立马招来一顿臭骂。老百姓骂人很厉害的,骂娘骂后代骂祖宗。
要多难听有多难听,偶尔不知从哪里泼出一盆有异味的洗脚水……直到对方一群人狼狈而逃。
没办法,虽然没有什么权贵人家找婷玉看病,她却是住在附近邻居眼里的福星。尤其是有小孩的人家,有点身热发烧的赶紧往医馆里一送准没错。
去医院要吊针吃药,她这里不用。
一般来说,新医馆开张没人相信。
为她宣传的是那些病急乱投医的家长们,亲眼看着她给哭啼不休的孩子按按小手,按按小腹,那烦人的哭声就停了,孩子的脸色也逐渐恢复好转。
关键是她不用开药,叮嘱家长们回去给孩子补些吃食就行了。
当然了,也有家长半信半疑,把被她治好的孩子抱去医院做一个检查。检查结果没事,但家长说了孩子病发时的情形,为保险起见,医生给开了一堆药,愁得那些家长不知如何是好。
吃吧,怕有副作用;不吃吧,又怕孩子的病没好全,矛盾至极。
反而那些心大的家长见孩子不哭了,脸色恢复红润,天天活蹦乱跳的,过几天后就给如医馆送了水果当谢礼。
因为那是小毛病,举手之劳,婷玉不收他们钱。
这种人能让那些耍无赖的烂人告倒吗?必须不能啊!
来一个撵一个,都不用婷玉亲自动手。她一动手性质就不同了,街坊们心里清楚得很。
对此,白姨是看在眼里乐在心上。儿媳妇受人敬重,她与有荣焉。
就说这儿媳妇没选错,有能耐的人,不管在哪里都能受人敬重。她在这条街的菜市场买菜的时候,人家认识她是谁,硬是不肯收钱,害她每次扔了钱就跑。
虽然有点狼狈,但心里高兴走路有风似的,别人追不上只能收下了。
今天也是这样,白姨和几位大姨有说有笑地从菜市场回来,罕见地发现馆里没有病患,儿媳妇难得有空和人聊视频,孙儿们安静地躺在摇篮里挥舞小手小脚。
“亭飞,在跟聊天?”八成是那苏苏。
“苏苏,难得有空跟她聊聊。”婷玉微笑道。
白姨过去一看,果然是她。
“苏苏啊,你家那俩孩子呢?在吗?过来让大姨瞧瞧长高了没……”
对苏杏来说,白姨绝对是个话题终结者,加上孩子们正在上课没法来,客套几句便挂断了视频。
“话说亭飞,苏苏家的孩子怎么不上幼儿园?三岁,该上了,让她夫妻俩别太宠孩子。村里没有别的小孩,小菱小野要多与外界接触认识新朋友。”若养成内向的性格就糟糕了。
“他们说自己在家里教孩子,等六岁直接上小学,用不着去幼儿园那么麻烦。”婷玉拿过白姨买回来的菜看了看,说,“妈,今晚秦煌可能会晚点回来,别做太多菜,吃不完。”
白姨一怔,“他要加班啊?”
“好像说要帮忙接待外宾。”婷玉漫不经心道,“他与那些客人是旧相识,所以安排他在场。”
之前,他这位武官被调到其他部门当文职,与外交事务彻底隔离。最近不知怎的风向好像又变了,其中会不会有什么阴谋?
真是莫名其妙……
第418章
苏杏平生最怕什么?藕断丝连,纠缠不休。